|
||||||||||
|
![]() 2018年7月17日,总裁赵旭州为甘肃建投控股集团物流园项目进行远程战略指导会议 ![]() 2018年6月20日,总裁赵旭州为江苏盐城广益来综合体项目进行战略定位汇报会议 ![]() 2018年5月11日,总裁赵旭州为江苏盐城广益来综合体项目进行战略诊断与指导会议 ![]() 2018年4月11日,总裁赵旭州为湖南永州物流园用地项目进行定位诊断与战略谋划 ![]() 2018年3月15日,总裁赵旭州与唐山古冶区区长张雪梅进行特色商业小镇项目战略指导会议 ![]() 2018年3月14日,总裁赵旭州与清华建筑设计院进行第一城 • 后时尚小镇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指导会 ![]() 2018年2月1日谋划诊断际华国际三五三九鞋厂文创园定位 ![]() 2018年1月22日谋划指导商丘豫东国际食品城项目 ![]() 2017年12月28日赵总裁与万达前副总裁陈平进行行业深度探讨与交流 ![]() 2017年11月19日,总裁赵旭州出席安徽阜阳国际服装城招商发布会并作招商动员演讲 ![]() 2017年11月4日,总裁赵旭州、副总何利鹏与新疆富美集团高层领导就富美国际家居建材城2期项目的战略定位召开工作会议并作详细汇报演讲 ![]() 2017年11月3日,总裁赵旭州、副总何利鹏与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及昌吉农业局、建设局、房管局、财务局等部门重要领导召开园区战略规划会议 ![]() 2017年11月2日,总裁赵旭州、副总何利鹏考察新疆伊犁新月湾家居建材市场项目并进行战略定位指导 ![]() 2017年10月31日,总裁赵旭州、副总何利鹏赴新疆伊犁考察亚中国际商贸城大型专业市场项目并进行市场运营系统指导 ![]() 2017年10月30日,总裁赵旭州、副总何利鹏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考察霍尔果斯国际物流园、国际客运中心、南部联检楼等大型不动产项目并进行战略定位指导会谈 ![]() 2017年10月24日,总裁赵旭州应郴州市鼎成置业有限公司之邀,实地考察智付•星云汇项目并进行战略定位谋划指导 ![]() 2017年9月23日,湖北十堰金港商谷项目全国招商大会隆重举办,国际国内100余家品牌商赴会参加 ![]() 2017年9月10日,盛世国际“淄博印象美食城”选铺签约活动火热开展,会上总裁赵旭州为300多商家作了动员演讲 ![]() 2017年8月8日,集团总裁赵旭州赴广西桂林指导承和集团大型文旅地产项目 ![]() 2017年7月12日签约昌吉四季鲜产业小镇项目 |
东北为什么没有【夜经济】?发布时间:2019-3-18 浏览次数:1085次 夜间经济火了。 凭借着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夜间经济正受到各方的青睐,并被视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 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来,不少城市纷纷制定或出台了相关政策,致力于点亮“夜的黑”。 北京提出,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可获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可获支持50万元; 上海出台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欲将“魔都”打造成一个“国际范”、“时尚潮”的夜生活集聚区; 济南更是用27则条款给“泉城之夜”的打造指明了方向,甚至还特别强调要“成立发展夜间经济领导小组”,并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相关制度”; 天津、成都等地也有动作。 当中,似乎并没有东北城市的名字。 东北夜经济不发达 一提及“夜间经济”或者“夜生活”,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香港的兰桂坊、澳门的威尼斯人等等,可要是聊到东北三省,相信人们很难将其同夜晚的灯火辉煌与人声鼎沸联系在一起——因为与其他地方相比,东北人的夜生活实在是很乏味。 很多数据可以反映这一现状。例如在2017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一份名为《知城·夜生活指数》的研究报告,对国内337个城市的夜间生活指数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和比较。 结果显示,东北三省的36个城市中,只有4个挤进了前100名,还有29个位于200名以后,排名最靠前的沈阳仅排在第33位,哈尔滨则是第66名,而吉林的白城甚至垫底整个榜单;相比之下,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19个处在前100名以内,其中,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都高居前十名。 这也侧面证明了,东北的夜生活不发达。事实上,倘若一个南方人来到东北住上几天,他很可能会发现,如果附近没有麦当劳或者肯德基,自己想吃个宵夜都无比费劲,更别提出门逛街休闲了。此时,他很大概率会想念家乡热闹非凡的夜市,以及琳琅满目的美食。 许是因为如此,在各个城市发力布局夜间经济的时候,东北显得格外安静。毕竟,没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夜间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先天原因 东北的夜为什么如此冷清? 首先,当然在于东北自身的先天性因素,那便是温度和纬度。 曾经有人在公开讲话中提到,东北经济发展不好是因为太冷了。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调侃道,老天爷才不背这个锅。 但是这话并非一点道理没有,特别是在夜间经济的发展上尤为适用,因为对于东北居民来说,一年中大概有半年的晚上是不爱出门的。 虽说东北夏天的炎热程度与南方相比,并不逊色多少,但冬天着实是冷得令人发指,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有人统计过,沈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哈尔滨最冷月的-19℃平均气温,放眼全球都难觅对手,漠河更是创下了-51.5℃的最低记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东北,比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地区都要冷。 更要命的是,东北冬天持续的周期还很长,这可以从历年的供暖时段中反映出来。通常情况下,辽宁地区的供暖是从当年的11月初到次年的3月底,而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则是10月中旬即开始供暖,并持续到次年4月中下旬。这就意味着,一年中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东北室内外温差达到30度甚至更多。 不仅如此,由于所处纬度的原因,我国北方冬季的白天时长要明显短于南方。以哈尔滨为例,有数据显示,哈尔滨冬至日(12月22日)的日出时间是7点12分,日落时间是15点52分;而同一天的广州,日出时间是7点04分,日落时间则是17点47分。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发展史,气候对于经济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早在农耕时代,温热带地区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没有一处是寒冷地带。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温暖的向往可谓是与生俱来,比如赫赫有名的匈奴,之所以与汉朝战事不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想夺取中原,到那个气候温和、物产富饶的地方生活;多年以后,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人也对大唐土地虎视眈眈;到了宋代,北方的辽、金、蒙都相继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元朝;明代以后,位于东北的女真人攻破山海关,统治中原长达三百年之久…… 而今,科技的发达与社会的进步,让生活在东北的人们有了不少抵御寒冬的方法,任窗外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室内依旧可以温暖如春,甚至要比华东中南一代大部分地区都要舒适。可一旦走出家门,便是另一个世界。 那么问题来了:在为期半年、天黑得早、且动辄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寒冬里,身处东北的你是愿意宅在家中靠着暖气看电视呢,还是愿意裹着羽绒服、迎着冷风在黑夜中寻觅一处可以撸串喝酒的地方呢? 其他原因 除了先天基因的“缺陷”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四方面原因,掣肘了东北地区夜间经济的发展。 01 | 经济发展活力的缺失 某种意义上,经济活力对于城市夜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要比温度来得更大。直接的例证便是广东和广西这对邻居,前者的夜间经济之发达,远非后者所能匹敌。换言之,经济活力不足的地区,甭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都不会有太好的夜间经济。 按照这一逻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才是导致东北夜晚格外冷清的根本因素。 东北大地,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曾以“共和国长子”的身份率先从战后的废墟中苏醒,并成为了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极。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东北经济发展却逐渐露出疲态,下行压力与日俱增。 究其原因,在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些都给东北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阻碍。 反观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堪称后劲十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红利下,以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城市,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享誉盛名的民营企业,还形成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不断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创新创业高潮,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再配以良好的气候环境,夜间经济的兴起自然是水到渠成。 02 | 人口的外流与老龄化的加剧 寒冷的气候加上经济增长乏力,让东北地区人口外流态势极为明显。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wind数据也显示,在2010年之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常住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参见下图)。 在流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根据笔者自身的经历,身边的绝大多数同学只要是踩上高考的跳板离开了东北,多半都不会再回去。 其结果便是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各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黑吉辽三省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2.9%、12.72%、15.1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各省最高。 我们知道,中老年人的生活与消费习惯全然不同于年轻人,而夜间经济的主体恰恰又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大都习惯于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出于养生等原因,极少在深夜外出活动。这就导致东北的夜间经济参与者规模大打折扣。 03 | 消费供给与基础设施的不足 夜间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消费,其领域涵盖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等。而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给的完善与否。 然而在东北,除了逢年过节之外,晚上八点以后基本看不到几家还在营业的商场或是超市。从多元化角度看,放眼东北各地的大街小巷,很难找到诸如酒吧、保龄球馆、茶馆、温泉、剧院一类的休闲场所,而这也暴露了东北夜间消费场景的匮乏。 另外,繁荣的夜间经济,还要有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作为保障,可东北大部分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同样有所欠缺,要么是公交车停运太早,要么是稍微偏远点的位置,线路不够。 相比之下,南方城市就要好得多——根据第一财经的报告,夜间交通最发达的前十名城市几乎都是南方城市,其中以广东和海南尤甚;而深圳有超过60%的公交站点在22点以后依旧有线路运行。这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当地居民,同时还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夜晚出行活动的意愿。 04 | 历史文化传承的差异 纵观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江浙一带就已发展起了极具人气的夜市。有史料记载,唐朝金陵(今天的南京)的富人们“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宋朝临安(今天的杭州)的夜市更是热闹非凡,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的不断流入,夜间经济的传承与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东北,自古便是地处关外的“蛮夷之地”,人迹罕至,而历代的原住民们大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再加上恶劣的气候,着实很难形成热闹的夜市文化。而这种历史文化流传至今,也间接导致了东北夜间经济发展的滞后。 重振经济,不必跟风 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在夜间经济站上风口、各个城市纷纷布局的今天,东北在沉默。即便有沈阳、大连等夜间经济初具规模的城市,正尝试将其发扬光大,但对于绝大多数东北城市来说,夜间经济距离他们依然很远很远。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虽说夜间经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可能出现的经济形态,但绝不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于不同城市而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之后,都形成了独有的产业体系、营商环境、增长模式与文化特色。 此时,每个城市都应该立足于当地现状,因地制宜地挖掘最为适合自己的模式与动力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倘若照葫芦画瓢地照搬他人经验,反而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便是形和神都学了来,但普天之下的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也未必全是好事。 因为,多样性让世界变得精彩,差异性更是让发展充满动力。 对东北来说,或许当前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好了这几件事,重振经济自然就不在话下。至于跟风其他城市去推动夜间经济,我认为要是条件不具备的话,大可不必多此一举。毕竟,适合别人的生存方式,未必就一定适合自己。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
|